新闻动态
关税战冲击四川就业:年龄歧视、岗位内卷加剧 外企员工香港求生
故事:悬着的心凉了
这是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故事。
朋友,外号康师傅,4月中旬在离职补偿协议上签了字,外资戴尔成都公司20年从业生涯告结。
受日渐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,一年前公司内部就裁员风起,人心不稳。
直到今年四月份关税战打响,“(电脑)卖一台亏一台,只能停产消化库存”,他进了裁员名单。靴子终于落地,他悬着的心凉了。
招聘市场上“35岁以下”的要求,如同一道铁闸,把45岁他挡在门外。生活了20年的城市到头来竟无法容身。
关税战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——这话不假。
4月29日外交部发布视频《不跪!》回应关税战
阴云:生产线冷清与订单转移
2024年,四川省从美国进口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达624.33亿元,占全国同类进口总额的70%;四川对美出口半导体器件126亿元——这种"大进大出"的产业特性,使四川电信产业成为关税战最脆弱"靶心"。
有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同比下降8.7%。
成都郫都区,富士康的蓝色厂房依然矗立,但早晚高峰的班车不再拥挤。
这家曾占全国笔电产量30%的工厂,因美国加征高额关税,将部分订单转移至越南,只保留部分产线维持运转。
类似的收缩发生在多个行业:
为特斯拉供货的四川工厂,因美国客户转向墨西哥采购,暂停了模块生产线,部分工人选择拿赔偿金离开;
美国Retractable Technologies公司缩减在华代工订单,其成都分厂裁撤质量管理团队。
富士康成都科技园从事电脑、通讯、消费电子、数位内容、汽车零组件等6C产业
错位:“高技能”与“低需求”的冲突
四川省政府推动本土企业吸纳失业人员,但岗位类型出现断层。
在宜宾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,招聘广告上写着:“招流水线操作员,月薪3500元,包吃住。”而被裁的外企技术工人大多不接受。
“我们不是放不下身段,是技能错配。”一名前戴尔工程师举着简历苦笑。这种矛盾在45岁以上群体中尤为突出。
有猎头公司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,四川近年外企被裁员工中,仅15%成功转入同类岗位,超半数选择降薪转行或退出职场。
IBM曾被称对程序员最好的企业,2024年8月关闭中国研发部门,裁员1000人
劣币:当“规则”让位于“老板说了算”
在外企,加班需要提前申请系统审批,超时会被自动锁定;员工可通过独立渠道投诉职场不公,且“年龄”从未出现在考核指标中。
这种规则曾对本土企业形成无形压力,有私企主管说,为了挖人,他也不得不跟着承诺“弹性工作制” 。
外企撤走,这些行为再也没有道德压力:
要求员工签署“奋斗者协议”,自愿放弃带薪年假;
指纹打卡机取代智能考勤系统,加班时间被“灵活处理”;
刚过35岁应聘就被婉拒,美其名曰希望团队年轻化。
外资企业是四川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,图为四川高度重视服务外资企业工作
叩问:没有劳动岗位的劳动节
外资企业退场带走的不仅是生产线上的岗位,还有那些曾被视作“理所当然”的规则。
当成都高新区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,但加班费、申诉通道、年龄平等逐渐消失时,这场变局早已超出经济范畴——企业文化领域,劣币驱除良币正在发生。
2024年4月30日成都天府软件园拔河比赛
突围:裂缝中的微光
在成都龙泉驿区,一家改造自老电子厂的新能源企业正在调试电池生产线。负责人李工曾是某美资企业技术主管,一年前被裁后,他带着团队自主研发储能设备。“外企教会我们流程和标准,现在我们要自己闯。”这家小厂吸纳了多名前外企技术人员。
转型的微光不止于此:
被裁的外贸跟单员张先生,通过政府免费培训学会TikTok直播,现为某箱包厂开拓南美市场,月收入比原岗位高30%;
34岁的前质检员陈先生通过“广东-四川劳务协作”项目,入职佛山一家智能家居企业,享受三年住房补贴。
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是关税战脆弱“靶心”
在成都龙泉驿区人才市场门口,一群中年人交换招聘传单,电子屏滚动着“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”的红字。
万幸香港职场不问年龄,只看能力够不够英语溜不溜,朋友康师傅在香港找到了新机会。
6月份他将前奔赴香港,就像当年从大学奔赴成都。这次不同的是,他不是一个人,妻女跟着他一起重启生活。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人物均为化名)
#五一劳动节致敬每一位劳动者#
